#山居的背景是怎样的?
《山居》一诗描绘的是我拜会一位善诗、善画且隐居山中的友人时所见所想。
此山居位于南京江北浦口区老山山脉狮子岭附近。狮子岭位于老山山脉大刺山与西华山之间,海拔不足400米,峰峦起伏,状如卧倒的狮子,竹林葱茏,环境清幽。
秋季最美,层林尽染,风光秀丽,岭下有两个湖泊水库,苍鹭白鹭灰喜鹊行落其间。
友人在山之阳面一泉眼旁辟地建屋,一侧是山涧流响。
友人之山居我经常去游。
#创作的思路是什么?
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美景来获得启发,从而描绘出一幅自然美景;沿着这个切入点,我再借用自然中的意象表达我当时的观感,也就是一种生活哲理。
然后再从社会问题中找到诗歌创作的落脚点,表达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和关切,也就是形成立意和观点。
按照这一立意和观点,挖掘情感的表达。用意象将特定的情怀传达出来与读者共鸣。这是颈联。
如此,结构就很严谨,思路很明晰!
四联各有转进,完成了启承转合。首联写美景,颔联写美景中包含的生活哲理,颈联悲悯铺垫转引立意,尾联归结表达立意主题,表达人文祝愿。
#通过这首《山居》传递一个怎样的心情?
传统的山居类型诗都是极其个人化的享受美景和隐居之乐的话题。我由此话题引申出去:我们在这里是独享悠闲,远处却充满战火饥荒挣扎等不安宁的因素,主题在传统的山水吟诵间得以升华转向,从写景转向人文抒怀,心情也从怡然自乐转向悲悯和寄望。
#立意与诗句的融合,是怎样处理的?
首联美景引出包涵生活哲理的意象组合,这就是颔联所在:落叶岂知人未在,轻云好认路难行。落叶怎么知道人有不在的时候!轻云瑰丽堪赏,但路却难行。传达了这种互动中对美景的无人观赏,或事业艰难的领悟。
这是诗中的启承两个环节。
颈联改从另一个深层角度,用另一组意象关照颔联所提到的“轻云好认路难行”,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表现此处和远方的不同状态。而据此发出“共享安宁”的倡议就成为此诗立意的尾联。
这是诗中的转合两个环节。
颔联是对尾联立意——共享安宁的浅近的呼应,而颈联的两句是对尾联诗意的更深层的呼应。颔联、颈联围绕尾联立意而定,立意尾联从颔联、颈联的具象中抽象而出,形成“共享安宁”的呼吁和寄望。
具体的,颈联,用象征和反衬的手法,描绘了远方悲伤和此处安宁的景象。风敲彻夜多于思,月照闲藤独自明。其实反衬了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悲愁和不安宁。我当时想到了远方无情的战火、饥荒和挣扎,这些负面的惨状。这里的思,是悲伤、哀愁之意。不仅是情绪上的,还有所透露的灾难性的后果,以及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。
作为立意的尾联,也是由具象导出。当时想到这里虽然有风,但不见一丁点灰尘,我们不应该满足于这种太平和安静,如何让远方也像在这里一样共享安宁,才是正道。立意尾联的表述,不仅要涵盖铺垫之句的意思,本身也是独立的存在,诗意意象的存在。此峪微尘不复起,应教远处净升平。它道出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心愿,也完成了立意与诗句的融合。
#景物在诗中是作为什么意象呈现的?
景物是作为象征的意象呈现的。
格律诗语言讲究张力,这不仅表现在一句中会有两个复合结构的并列,还表现在词句的修辞上。《山居》除了第二句和第八句,所有的景物都具有象征的特点,这可以让浅近的物象变得新奇和高远,除却表面的意义,还有深层的意味。这也是张力的表现之一。
象征也有不同层次的指代,有的意象指代另一种景物;有的则是指向社会层面,距离意象本身很远。
金针向晚飞林涧。金针象征着比喻着夕阳的光线,穿过林涧时的美丽景象。颔联中“落叶”“人”“轻云”“路”这些都是象征,分别指代归根的物品,共处的核心主宰、志向和事业。
归根的落叶哪里知道,共处的主人也有不在的时候,志向高远堪赏,但是事业的路难行。
颈联中的“风”“彻夜”“月”“闲藤”分别象征灾难、艰难时光、强大安宁、所处的环境。
深层的翻译是:那些灾难的风敲击着艰难时光,更多的在于悲愁;而强大安宁之光照耀这里,让这里独自明亮。
尾联中的“微尘”也是象征,象征不安宁因素。
将物象象征化也是修辞炼字的一种,大大增加了诗的张力和厚重感,使得诗作因融入当代生活而具有生命力。
#这首《山居》您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?
在意象表现上用了象征、比喻、拟人的手法。首句“金针向晚飞林涧”中,金针是比喻也是象征,在形容金针穿过之意时,我用的是“飞”字,想表达阳光在林涧中折射、消失、起伏、复现的连续过程。除了末句外,各句中都有象征手法。
在诗句表现上,运用了反衬、对比的手法。在首联和颔联中,每两句之间是对比;在颈联中两句之间是反衬用法。
在诗歌的章法结构上,运用了层层深入、先景后情、卒章显志的手法。首联写景,颔联在写景基础上传达生活哲理,颈联铺垫,为立意形成埋下伏笔。最后即在诗歌的尾联点明立意主旨。